(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程似骐、何俊艺)
一、2021年回顾与展望:缺芯扰动供需错配,补库待起行业复苏
1.1 2021 年回顾:行业受缺芯影响,自主品牌表现亮眼,新能源车高景气度持续
2021 年 1-10 月销量总结:缺芯扰动不改复苏趋势。2020 年受疫情影响,汽车行业供给和需求均受到冲击。随着疫苗接种渗透率提升,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疫情对行业影响逐步消退,2020 年下半年开启的复苏态势在 2021 年得到延续。不过 2021 年二季度以来,行业受大宗商品涨价叠加芯片产能的影响,汽车产能端和成本端承压, 总体销量表现弱于年初市场预期。2021 年 1-10 月中国汽车销量 2094.1 万辆,累计同比增长 6.5%,其中乘用车 同比增长 9.0%,商用车同比下降 2.8%。自主品牌乘用车 10 月销量为 95.2 万辆,同比增长 9.6%,1-10 月销量 739.4 万辆,同比增长 28.5%。
9 月马来西亚疫情对部分芯片厂商封测环节的影响消除,10 月起缺芯影响边际改善,但我们判断今年四季 度芯片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21 年 10 月销量为 233.3 万辆,10 月销量环比改善(环 比+12.9%)。2021 年 1-10 月销量为 2094.1 万辆,与上年同期(1966.7 万辆)相比增长 6.5%,与 2019 年同期(2063.9 万辆)相比增长 1.5%。总体来看,销量仍然增长。
细分板块:第一, 乘用车:10 月销量 200.7 万辆,同比下降 4.9%,1-10 月销量 1685.5 万辆,同比增长 9.0%。第二, 商用车:10 月销量 32.6 万辆,同比下降 29.7%,1-10 月销量 408.6 万辆,同比增长 2.8%。第三, 新能源:10 月销 38.3 万辆,同比增长 139.1%,1-10 月销量 252.6 万辆,同比增长 188.8%。第四, 自主品牌乘用车:10 月销量 95.2 万辆,同比增长 9.6%,1-10 月销量 739.4 万辆,同比增长 28.5%。第五, 汽车出口:10 月出口量 23.1 万辆,同比增长 111.2%,1-10 月出口量 158.0 万辆,同比增长 117.1%。
乘用车:1-10 月乘用车销量高速增长,自主品牌强势
2021 年 10 月乘用车销量下滑,自主品牌逆势增长。2021 年 10 月,乘用车销量 200.7 万辆,比上月增加 14.7%,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 4.9%。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 95.2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 9.6%。乘用车 四类车型中,轿车销量同比下降 2.4%,SUV 销量同比下降 6.8%,MPV 销量同比下滑 7.3%。
2021 年 1-10 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9.0%,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 28.5%。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 年 1-10 月,乘用车销量为 1685.5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 9.0%。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势头强劲,销量为 739.4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 28.5%。
2021 年 1-10 月,乘用车四类车型销量情况:轿车销量为 779.0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8.7%;SUV 销量为 792.1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9.8%;MPV 销量为 83.4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6.4%;交叉型乘用车销量为 31.1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3.0%。
库存层面,缺芯导致厂商供给受限,部分车型供不应需,渠道库存总体处于历史低位。自 2021 年 1 月起, 经销商库存系数维持在较低水平,10 月经销商库存系数 1.29,是 21 年以来最低水平。21 年由于疫情缓解,自 2 月份达到最高值 1.68 后,3 月起经销商库存系数逐渐降低,且始终维持较低水平。10 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52.5%, 同比增加 1.6pct。
商用车:1-10 月同比下滑 2.8%,去年及今年上半年透支需求
2021 年 10 月,商用车销量为 32.6 万辆,比上月增长 2.97%,比上年同期下降 29.7%。2021 年 1-10 月,商用车销量为 408.6 万辆,同比下滑 2.8%,3 月销量最高为 65.1 万辆,创商用车单月最 高销量,同比增长 68.1%。
新能源汽车:1-10 月持续高速增长,景气度持续超预期
2021 年 10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8.3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139.1%。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 31.6 万辆, 比上年同期增长 136.9%;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 6.8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154.5%。2021 年 1-10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252.6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188.8%。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 209.2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201.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 43.4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142.5%。
1.2 展望:芯片短缺迎来缓解,看好补库需求推动行业复苏
随着 2020 年后疫情影响消除,汽车需求复苏,2021 年 1-10 月销量同比增长,并且较 2019 年同期亦略有 增长。2021Q2 以来虽受芯片产能不足以及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汽车销量略有下滑。但供给侧的影响不会导致 需求消失,需求只是延后。综合各种迹象看,芯片供给短缺四季度开启边际改善,我们预判明年年中芯片影响 有望基本缓解。
目前行业渠道库存总体处于历史低位,并且今年是长城、比亚迪、吉利等厂商新车周期大年, 爆款车型需求旺盛,订单积压,行业具有显著的补库存需求,明年缺芯短板弥补将会推动行业销量数据持续环 比改善,行业景气度修复。我们预计 2021 年乘用车板块销量增速约 8%,年销量达到约 2180 万辆。商用车由于 上半年销量透支,下半年销量同比下滑,预计全年销量同比下滑 5%,年销量为 480 万辆。汽车板块整体同比增 长 5%,年销量达到 2660 万辆。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持续上行,预计全年销量达到 340 万辆,同比增长 158%。
展望 2022 年,补库行情有望推动销量增长,我们预计乘用车销量为 2300 万辆,同比增长 5.5%;排放法规 完成切换,商用车进入下行周期,预计销量为 450 万辆,同比下滑 5%;汽车总体销量 2756 万辆,同比增长 4%。新能源车供需两旺,延续高景气度,预计销量 500 万辆,同比增长 47%,渗透率达到 18%。
二、总量:需求韧性强,预计稳态年销约4000万,长期GAGR约3%
2.1 整车行业复盘:仍有成长空间,调整期后持续向上
行业由成长向成熟期过渡,销量中枢下行。国内汽车行业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10 年“汽车发展黄金十年”:行业处于普及阶段初期,乘用车销量从 2000 年的 106 万辆 增长至 2010 年的 1375 万辆,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29.20%,增速远高于全球水平 4.21%;第二阶段,2011-2015 年,行业所处阶段逐渐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行业销量中枢逐渐下移,2011-2015 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速为 9.85%;第三阶段,2016-2020 年,调整阶段:2016 年由于国内实行 1.6L 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当年同比增 速达到 15%,该政策对于后期需求起到一定透支效应,同时 2017-2020 年叠加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疫情等因素 影响,2016-2020 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速为-4.58%;第四阶段,2021 年起,短期呈 V 型复苏,中长期仍有成长。
2.2 核心指标汽车千人保有量:潜力大且稳步提升
横向看:与世界其他国家对比,中国汽车保有量处于低位,行业仍有较大空间。2019 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 量仅为 186 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该指标均在 500 以上,韩国也在 400 以上,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千人 保有量是 350 辆,也远高于我国水平,我国仍处在日韩 70-80 年代的水准。我们认为,横向对比其他发展中国 家,假设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可以达到巴西的水平,则仍有近乎翻倍的空间。
纵向看: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且仍在继续。2005 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 33 辆,到 2020 年 千人保有量已经达到 199 辆,15 年 CAGR=12.7%。同比增速层面,2019 年前千人汽车保有量增速均大于 10%, 而 2020 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同比增速仍达到了 7.2%。我们认为,从纵向的历史惯性看,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 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且可以长期持续。
2.3 空间测算:预计稳态年销约 4000 万,长期 GAGR 约 3%
空间测算假设 1:整车行业达到顶峰所需时间约 15-20 年。
根据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汽车产量进入成熟期(即持续增长后开始出现的明显下行周期) 后,仍会波动上升直至销量顶峰,期间的间隔约 15-20 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考虑到规模较大、成熟度较低 等因素,我们采取偏保守的预计,即从 2017 年起,中国汽车行业至销量顶峰约有 20 年时间。那么基于 20 年期 假设,自整车行业出现周期性下行趋势的 2017 年起,基于我们认为国内汽车销量峰值出现在 2037 年。
空间测算假设 2:经济基本面(人均 GDP)。
基于国内汽车销量峰值出现在 2037 年的假设,对国内汽车行业进行行业空间测算,由于近年来我国 GDP 及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参考其他发达国家的例子,我们假设:1)关于 GDP 增速:至 2037 年,GDP 增速保持年均 4%-5%(参考 2014-2019 年人口增长 CAGR=5.74%);2)关于人口:人口方面,维持 2019 年 13.98 亿的数据,此处的人口预计值参考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 基于人均 GDP 预测千人汽车保有量后需要再乘上人口数得出总体汽车保有量。基于上述假设, 我们测算 2037 年国内人均 GDP 预测值为 20514-24138 美元。
空间测算假设 3:根据人均 GDP 测算 2037 年千人机动车保有量。
我们经测算发现人均 GDP 和千人机动车保有量二者相关系数为 0.96,呈强线性关系,二者之间系数为 67。根据上述人均预测值,我们估计到 2037 年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306~360 辆,远高于目前的 186 辆,但仍低于欧美 日韩的 400 辆以上的数字。然而,即便上述预测较为粗略和保守,但仍能从中窥见我国汽车行业的充足潜力, 未来增长空间依旧稳定。
空间测算假设 4:保有量和销量存在稳态比例关系。
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 2020 年 12 月底,中国汽车保有量为 2.81 亿量,据前文预测,2037 年汽车总体保有 量为 4.28~5.03 亿辆(306~360 辆/千人×13.98 亿人)。美、日、德三国进入汽车行业的稳定期后,其保有量与销 量的比值均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美国该比值为 15,日本为 11,德国为 13,总体看处于 10-15 之间。因此我们假 设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该比值为 12,则 2037 年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可达 3565~4194 万辆(4.28~5.03 亿辆/12)。
敏感性测算:行业整车板块的增速约 3%。我们假设整车行业顶峰年销量在 3500 万—4200 万辆/年,达到 顶峰的时间在 10-18 年之间。据测算整车行业至销量顶峰的年均复合增速在 1.24%-4.12%区间内,整体增速看约 在 3%水平。
三、第三消费时代背景下,汽车属性从制造向消费兼科技转变
3.1 宏观:中国进入第三消费社会,差异多元悦己是内核
结论 1:根据日本的历史经验,在日本作家三浦展在其所著的《第四消费时代》中,将社会消费的发展划 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消费社会(1912-1941):经济增长时期,消费趋势体现出大城市化,同时整体重视集体和国家。第二消费社会(1945-1974):战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消费趋势体现出“大即是好”的特征,并有过渡消 费的特点。第三消费社会(1975-2004):石油危机后,经济增长乏力时期,该阶段消费趋势体现出私有化、重视个人 的倾向,对产品的选择体现出了个性化、多元化、差别化特点。第四消费社会(2005-):泡沫危机之后,经济陷入停滞,消费趋势体现出“无品牌化”,相较于对品牌的追 逐,消费者更追求朴素、具有休闲倾向。(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结论 2:对比中日的经济和人口等指标,我们判断中国约在 2016 年前后进入第三消费社会,目前正处于第 二、第三消费社会之间的转型期。
首先,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类比日本国家占主导的第一消费社会时代。因此,我们将 改革开放的 1978 年作为我国第二消费社会的起点。其次,由于当年 GDP 增速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首次破 7%,基于上文第三消费社会是经济增长放缓的特点,我们便以此为核心依据,把 2016 年作为中国社会进入第 三消费社会的转折点。除此以外,人均 GDP、出生人口等经济社会指标也基本吻合此时间点。从人均 GDP 指标看:以现价美元计算的我国 2016 年人均 GDP 约为日本 1976-1978 年左右水平,与日本第 二、第三消费社会的转型期,即 1974-1975 年的吻合度非常高。
从城镇化率看: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加之市场经济开启后我国涌现的进城打工热潮,城市户籍人口 并不一定能体现城市中居住的实际人口,所以相较日本,城市化率会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出生人口比例和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两项指标看:2016 年我国这两项指标水平与日本 1980-1982 年左右 的水准相当,比较 1975 年消费社会的转折点,约有 5 年左右的延迟,时间维度上大致吻合,也可以将 2016+5=2021, 即今年当作处在消费社会转型期中。
总结来看,2016 年前后是我国进入第三消费社会的时间点,对比上文中日本的历史经历,这一阶段的消费 趋势会体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对消费者进行以往的笼统划分将难以把控真实的市场需求。
3.2 中观:Z 世代的个性及国潮属性购车需求
结论 1:需求端,中国 Z 世代入场,带来个性多元购车需求
需求端:95—00 后(即 Z 世代;Generation Z)进入购车主流,消费趋势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更多 样必然考验车企市场需求把控能力。从价值观上看,上述第三消费时代所体现出的消费趋势将不可避免的进入 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关注新车的人群中,24 岁以下的占比 37%,25-34 岁占比 46%,随着这一批 95—00 后(Z 世代)开始成为用车群体主流,个性化、定制化的车型才能更加取悦他们。在麦肯锡 2019 年一项针对亚 太各国 Z 世代(95 后出生)的消费倾向调查中,中国的新型消费群体展现出了明显的个性化倾向,51%的中国 Z 世代消费者偏爱个性化产品,对品牌的选择方面,53%的中国 Z 世代消费者偏爱能提供定制服务的品牌,该 项结果体现了很强的第三消费社会的特征。作为对比,日本 Z 世代中注重上述两个方面的人群占比仅为 13%和 20%,展现了显著的第四消费社会“朴素、不注重品牌”的特质,也从侧面应征了 4 个消费社会划分的合理性。我们认为,国内乘用车市场随着上述年轻购车群体的出现,他们追求“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倾向将考验车 企的市场需求把控能力。
结论 2:供给端,车市整体进入买方市场,目前多数 OEM 需求细分策略不佳
供给端:在乘用车行业背景变化,即从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的趋势下,各家车厂自身也意识到需要对 车型产品进一步细分来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把控,然而并非每一家车厂的市场把控能力都得到了市场验证。
行业背景变化:国内乘用车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存量竞争特征愈加显著。根据每年单车 销量可以看到,2010 年之前单车销量保持增长,市场需求远高于供给,几乎任何一款车都能获得不错的销量;2010 年-2016 年单车销量达到最大值并进入平稳阶段,厂商新车对销量的边际贡献不再增加。在此背景下,厂 商必须开辟新的细分车型品类。因此我们认为,精细、准确的市场需求把控力是 OEM 后续能否持续兑现销量 潜力的关键。
供给端案例 1,大众汽车:仍以轴距划分消费群体,基于模块化平台能力的“套娃多车型”战略失效。大众的车型的轴距和价位仍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仍在使用大小(轴距)划分用车群体,约 每 10-20mm 的轴距范围就推出一款车型;另外从设计语言看,大众车型的前脸设计基本如出一辙,属于家族化 的前脸设计,难有明显的辨识度。
销量反馈层面看,大众以轴距划分客群并选取较为单一的家族化外观设计的市场策略,在过去曾取得成果, 但目前已深陷瓶颈。在过往比拼车厂平台化能力的时代(约 2016 年前,大致对应乘用车市场“卖方市场”阶段, 和以大量消费为特征的“第二消费社会”)大众经典化家族设计迎合较大客户群体的审美。但在 2016 年后,随 着国内消费环境进入“第三消费社会”,日益年轻化、追求个性的 Z 时代逐渐成为购车主力,大众的产品划分方 式日渐体现出颗粒度大、对消费需求的匹配度减弱的劣势,体现在销量层面就是市场份额的持续下跌。
供给端案例 2,上汽&广汽自主 SUV:过去抓住自主 SUV 红利期,后续由于车型单一化且未继续拓展细分 市场,销量占比逐渐退坡。自主 SUV 红利期,广汽传祺和上汽荣威分别于 2015、2016 年推出 GS4、RX5,很 快跻身 SUV 销量排行榜前列,分别在 2016、2017 年达到销量顶峰。我们认为,传祺 GS4 和荣威 RX5 此轮销 量大增的原因在于:宏观上,抓住第二消费社会末期对单一明显产品“大量消费”的特质;微观上,把握住了 自主 SUV 起势的东风。而随着个性多元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单一成功车型通吃”的做法显然难以适应目前的 市场打法,GS4 和 RX5 的销量节节下降,后继乏力。
往后看,精准把控消费需求、深度挖掘细分市场成为厂商建立竞争优势的核心。更早期的阶段,如 2016 年前国内乘用车市场处于汽车普及的增长阶段,该时期以满足“有车”需求为主,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地 推新车、扩产品线。2017 至今单车销量下滑,新车型对销量的边际拉动效果持续减弱。我们认为,往后中期维 度看,随着中国整体上进入第三消费社会,叠加国内汽车增速降档、以及厂商间在制造端能力差异缩小的影响, 现阶段起把握消费需求、挖掘细分市场成为厂商新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说,对于车厂而言,新的消费大环境 下提出了对于市场需求把控力的新要求,那么原先比拼平台化产品力时代的企业内部架构,也必然向以客户为 核心,及时相应市场需求的体制转变。
3.3 汽车行业属性逐渐从制造过渡到消费兼科技
汽车行业属性逐渐从制造过渡到消费兼科技(电动智能)。汽车行业制造属性衰退,科技属性和消费属性 逐渐凸显。科技属性短期有瓶颈,其中电动化难以实现差异化,智能化受限于技术和法规可能长期停留在 L3 级别,短期对于主机厂提份额最直接有效的是消费属性(刺激消费者购车意愿的痒点)。
主机厂重点提升产品消费属性。特斯拉是行业标杆,兼具科技和消费属性。其中科技层面可以实现 L3 级 别自动辅助驾驶,具备软硬件一体化设计能力;消费层面,天幕玻璃、隐藏门把手、电动尾门等功能不断引领 消费潮流。新势力中,小鹏主打智能化,强调科技属性;理想主打消费属性,包括增程式增加续航里程以及丰 富的车内娱乐系统;蔚来介于二者之间,兼具科技与消费属性。自主品牌中,长安、长城依托底层 IPD 体制革 新,表观用户把控能力提升显著,产品兼具科技与消费属性;其他品牌目前相对落后,仍以制造属性为主。综 合来看,智能化极大程度影响驾乘体验,同时也容易实现差异化,但是短期突破困难,仍以布局卡位为主,当 前时点厂商策略重点提升产品消费属性。
四、整车:消费兼科技属性下的变局与变革
4.1 核心能力影响权重之变:过去重制造端能力,当下市场需求把控力最核心
我们认为整车厂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制造端能力、供应体系把控能力、市场需求把控能力、电动化能力、 智能化建设能力以及渠道营销力,前五个体现在产品力层面,最终产品力叠加渠道营销力将长期作用并综合形 成品牌力,汽车具备一定的交际属性,品牌力是汽车消费者最直接最主观在意的因素。
核心能力在不同时间维度影响权重变化显著。当前汽车行业面临格局变化以及技术革新,整车厂的核心能 力的影响权重已经发生变化:约 2017 年之前供应体系把控能力与制造端能力是核心影响要素,约 2020 年开始 至未来 3-5 年维度市场需求把控能力与电动化(纯电+插混)是核心影响要素,约 2025 年开始智能化是核心影 响要素。
纵观汽车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汽车的科技属性和消费属性在增强,电动、智能化变革下整体属性更加趋向 于消费电子。然而,受限于技术和法规,智能化水平或将长期停留在 L3 级别,厂商会通过推出多种场景应用 从而进行差异化竞争,因此我们认为汽车的消费属性会更加显著,成为汽车的核心属性。
我们认为汽车消费属性的提升,促进了整车厂核心能力的影响权重变化:
制造端能力(模块化平台能力):过去很重要,当前自主品牌与合资短板已得到弥补,后期重要性减弱;10-15 年之前的核心影响要素是制造端能力(主要是模块化平台的能力),车型迭代速度快亦或是推新车型速度快能够 帮助整车厂快速提升份额,但由于 15 年后大众基于 MOQ 模块化平台迅速补齐 SUV 短板,以及其余整车厂平 台能力逐步完善,尤其是自主品牌在 19-21 年逐步完成自身的模块化平台能力建设,目前细分领域车型竞品较 多,新车型对整体销量的边际影响减弱,“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战略逐步失效。
市场需求把控能力:当前及未来最核心的能力;当前我们认为整车厂最核心的能力是市场需求把控能力, 大的背景是中国目前进入了类似日本的“第三消费时代”,多元化消费属性凸显;从汽车消费者族群演变来看, 差异个性化也是后期消费者最核心的“汽车观”之一;从汽车行业格局来看,细分领域车型密集,整车厂需要 依旧消费者族群演变趋势对消费者类型重新进行规整,不再单纯地基于“轴距”+“类型”的物理象限维度去区 别用户,对于整车厂而言,当前比拼的是对用户的重新规整和定义、推出的产品能够引起特定消费者共情的能 力。多元化的需求需要整车厂进行新体制变革进行支撑,由传统的“横向”组织架构转变为类似科技型企业以 产品为导向的“纵向架构”,中期维度来看,整车厂之间 PK 的是产品,长期维度来看,整车厂 PK 的是体制。
电动化能力:纯电获取增量份额,插电抢占燃油车份额;电动化是从行业增量维度去提升市占率,不管是 纯电还是插混,对于一个新技术产品,前期更多考验的是有没有好的产品(续航里程,安全性,动力性能等), 我们认为插混能力尤为重要,更多的是和传统燃油车直接竞争,低油耗是汽车消费者尤其关注的指标,插混主 要是替代传统燃油车份额。
智能化建设能力:关乎驾乘体验,后期差异化显著,3-5 年后最重要的能力;直接关乎驾乘体验,我们认 为当前智能化的能力不算特别重要,原因在于:第一,目前整车厂在智能化层面做出的差异化并非十分明显;第二,目前接近 70%的汽车消费者仍然集中在 20 万元以下,而这该部分受众对于智能化敏感度较低。但是随着 技术降本和逐步培育消费者消费习惯,智能化能力我们预判在 3-5 年后尤其重要,当前我们需要重点评判整车 厂的智能化建设能力,基于三个维度:第一,中短期维度是软件层面的算法自研以及具备硬件适配能力;第二, 数据最重要,不管对于算法训练还是构建众包地图方案,获取数据的前提是有庞大的体量(销量或保有量);第 三,具备有较强支付能力的受众,体现为产品的均价,也就是需要品牌持续向上;
渠道营销力:长期稳定且较小的折扣对于品牌力起到正向作用,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能够快速扩大网点数量, 多元化的需求以及产品需要颗粒度更细的精准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