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下行周期压力加剧,抗压“法宝”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2-08 09:38     发布人:    浏览量:482次

  2022年我国经济活动在“防疫与发展”的平衡中选择让步,工程机械行业下行周期压力加剧。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份市场情况,已跌至2019年左右的水平,下跌29.2%,且国内持续呈低位运行态势,施工与销售活动也不及预期。

  临近年关,业内各届对行业四季度及2023年的发展趋势尤为关注。近日,各大券商发布国家宏观经济展望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大致指向基建、全球化和新能源发展层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基建拉动效应即将彰显

  就整体经济环境而言,今年的宏观局面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结构性线索。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发展仍被置于优先位置,预计明年两会将提出契合长期愿景和短期实际的经济增长目标。

  但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各券商对明年房地产形势的总体判断是,各项数据继续断崖式回落的风险不大,但也缺乏显著改善的动力,整体表现为低基数下同比读数的弱复苏。

  那再看基建层面,各大券商的观点大都一致,几乎都认为“基础建设”将会是下半年以及明年的重头戏。虽然当下地产新开工面积连续两年的负增长令工程机械的新增需求大幅减少。但相信随着节奏的推进,基建将是拉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自今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以来,基建的定位被进一步提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据政策显示,交通运输等投资增2.1%,环比6月上升3.3个百分点;水利投资增25.8%,环比6月加快10.7个百分点;生态环保投资增22.3%,环比6月加快10.2个百分点;建筑业商务活动在7月回升2.6个百分点至59.2%,已升至去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

  总的来看,随着党中央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系统性提升,其项目储备领域的拓展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有望带动下一阶段投资增速中枢系统性提升。与此同时,基建投资的逆周期属性仍在,如果明年疫情形势改善带动消费等经济内生动能恢复,资金投放和项目推进的节奏可能会相应放缓;反之则将成为稳定内需的关键抓手。


工程机械行业下行周期压力加剧,抗压“法宝”有哪些?


  对于2023年,各大券商也给出预测,基建投资很有可能呈现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作为国家财政可以直接控制的政策抓手,特别是在传统基建仍然占据较高比例的情况下,基建增速仍然具备逆周期属性,将与经济内生动能形成互补。另一方面,相比于 2018-2021年间基建增速持续运行在 0-4%的低位,今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投资增速中枢可能系统性上升。

  那接下来,在这一系列基建项目密集开工的支撑下,基建拉动效应也势必会彰显。

  全球化将推进弱化周期性

  回顾上半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海外营收425.1亿,同比增长71.5%,外销占比30.3%,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行业的周期性影响。

  其实,近几年海外市场已成工程机械的主战场。据英国KHL统计,2021年徐工(集团)、 三一、中联的工程机械全品类综合市占率分别为7.9%/7.5%/4.9%,全球排名提升至3-5位,同时Off-Highway Research的数据也显示2020 年三一首次夺得全球挖机销量冠军,单品类市占率达15%,叠加疫情期间国内龙头主机厂的ROE水平已超越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全球竞争力抬升明显。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发展以及“双碳”背景下,电动化产品增强需求韧性,工程机械电动化趋势愈发明显,全球头部主机厂均在储备电动化产品。据预测随着电动化景气度的提升,预计2023年工程机械电动化产品将批量上市,2025年迎来首个销售高峰。

  伴随着电动化的布局,智能化发展在行业内也徐徐铺开。其中,以三一的“灯塔工厂”为典型代表,国内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建设领先全球,达产后产能将提升七成,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并成为行业未来的发展重点。

  在市场的催生下,接下来工程机械会向着自主化、高端化要求发展,进一步将主战场拉至海外市场,弱化行业周期性,而创新研发也将成为发展的有力推手。

  总而言之,就当下市场状况而言,工程机械虽处于弱复苏阶段,但是持续向好的发展手段依然存在,相信在多方有力因素的支撑下,市场需求增长韧性会有所恢复。

  数字化减弱周期性影响

  10月31日,工信部公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今年首次提出的“数字领航”方向,共有8家装备制造企业入选,其中就包括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

  资料显示,“数字领航”的目的是打造一批技术实力强、业务模式优、管理理念新、质量效益高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联重科的力度堪称“All in”。按照规划,在其总部所在地长沙,中联重科将腾退现有各大园区,转而建设占地面积超过万亩、总投资约千亿元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将集聚中联重科在长沙市内五大园区的成熟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新增的战略新兴产业和关键零部件产业。

  中联重科提供的资料显示,中联智慧产业城将汇聚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300条智能产线,600多项产线专利技术,1个国际标准秘书处。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每30分钟可下线1台混凝土泵车,每18分钟可下线1台起重机,每7.5分钟可下线一台高空作业平台产品,每6分钟可下线一台挖掘机。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介绍,如今,中联智慧产业城已进入“边建设边投产”阶段,挖掘机械智慧园实现全线投产,“挖掘机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不光是中联重科,数字化、智能化也是全行业的选择。柳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表示,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传统技术的成熟和新技术的研发是行业洗牌动因之一,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认为,数字化是穿越周期的法宝。

  三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代晴华称,完成智能制造改造以后,三一就摆脱了周期的束缚。2011年,三一集团的员工7万余名,其中一半以上是工人,销售额最高是750亿元。随着智能制造程度的不断深化,其年销售额是上个周期峰值的一倍以上,一线工人却减少了一半多。“如果未来3000人完成3000亿元,我们基本上不会受周期的影响了。

  资料显示,目前,三一已规划46家灯塔工厂建设(国内45家,国外1家),投资114亿元,27家已建成达产,灯塔工厂人效提升46%,2022年全部建成,预计年收益超40亿元、投资回收期仅为2到3年。

  不光是生产制造实现智能化,工程机械产品也正变得越来越智能。

  曾光安说,柳工充分发挥国家唯一的土方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探索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研制出全国首台5G智能遥控装载机,实现千里之外操控设备施工作业;行业首发3款无人驾驶工程机械,引领行业进入无人驾驶新时代。

  今年8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总结道,各企业加大投入,一批大型无人驾驶矿用自卸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实现工程应用,具有辅助操作、状态管理、机群管理、安全防护、特种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机械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施工难题,满足了用户需要。

  海外市场补位

  10月25日,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1月份至9月份,公司实现国际销售收入258.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7%,较上半年加快10.8个百分点。其中,亚澳区域实现销售收入115.95亿元,增长52.3%;欧洲区域实现销售收入75.17亿元,增长26.5%;美洲区域实现销售收入48.46亿元,增长63.5%;非洲区域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增长29%。

  三一重工负责人告诉记者,三一挖掘机械的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已突破8%;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等海外挖掘机械市场,销售收入均实现60%以上的高速增长。

  另一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机械同样坚持国际化战略。徐工的各类产品在全球出口销售的范围颇广,国际化收入占比超50%。

  “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市场的份额比两年前提高了很多。”袁雪峥也表示,在国内需求不是特别景气的情况下,出口很大程度上平滑了国内的周期。

  三季度以来,工程机械整体能够重回正增长,出口增长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前9月,我国挖掘机出口销量8.0万台,同比增长70.5%,其中9月份挖掘机出口销量首次超越国内销量,占比达到50.35%。

  “出口超过内销的状况,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吕莹说,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今年7月份、8月份、9月份工程机械出口额持续突破40亿美元。

  以前,国际工程机械市场存在很强的品牌惯性,国际品牌在一些地区市场深耕多年,国内企业难以进入主要市场。但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目前,许多国外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不可控、产业链不完整、供货周期长、出货难度大等问题,产品供应量大大减少,给了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

  袁雪峥认为,国外市场的需求确实存在,但出口增长主要还得益于国内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及国际市场的积极布局。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在电动化、数字化方面有优势,产业韧性强,产品性价比高,有效抓住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国内产业链对国际工程机械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凸显。”吕莹表示,出口量增加的不仅是整机,零部件也占到很大比例。

  以巴西为例,过去在我国工程机械出口市场排在十几名,三季度进入前十。其进口的工程机械产品中,近一半是零部件。“整”“零”齐出口,让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实现了在非传统优势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吕莹表示,如果国内工程机械的出口量能够实现持续增长,将会促成整个工程机械国际市场格局的重构。